本週,質性研究中級班課程解讀「意會大師」(sensemaking)Karl E. Weick的專文:「如何找到文章的豐富性。」(The Generative Properties of Richness)更精確的說法是「豐富的創生性資產」。我認為這個標題有兩層含意。首先,一篇擲地有聲的作品,最重要的「資產」就是豐富性。其次,令人印象深刻、傳唱久遠的文章,要具有生命力,讓閱讀者每品嚐一次,都能產生不同的意會,並創造新的構思,賦予文章新的生命。

  最近再度陷入思維瓶頸與寫作困境,讀到這篇文章,就像暮鼓晨鐘一般,不斷提醒我,文章要豐富,故事要精彩,其實是有「脈絡」可循的。

  到底甚麼是豐富性(richness)?如果翻開字典查詢定義,所謂的豐富,乃是超過一般標準之上,而且沒有上限。豐富的反義字,乃是貧乏(poor)、不足(insufficient)與缺陷(lacking)。因此,豐富與貧乏之間的界線,到底在哪裡?仔細想想,也許就在同樣一篇文章裡,同樣一個artifact,你能夠給予多少解讀、賦予多少意義?越有多樣化(variable quantity)的解讀,文章就會越豐富

Karl E. Weick提出五個讓文章豐富的方法。
 
第一是閱讀,閱讀有助於文章的豐富性(Lesson 1: Reading Builds Richness)。
Weick認為,真正的閱讀,需要一顆隨時警醒的心,深入文章的字裡行間,而且讀者會深深沉迷在故事情節裡。不過Weick也感慨,真正的讀者和作家越來越少,就像真正的發表和專題報導,簡直就是「洛陽紙貴」,稀有創作。現在的新聞記者,似乎是「秀才不出門,能知天下事」。然而,不親臨現場進行訪問,如何感受事件的脈絡、如何找到有意義的證據、又如何進行豐富的分析。沒有親臨現場的創作,是無法產生豐富性的作品。而不具豐富性的作品,則會令人更為匱乏,讓整個閱讀世界日益沉淪。看來,Weick似乎也在對目前的寫作環境,發出警訊。

第二,心中有理論,眼中看文獻,豐富的多樣性便會油然而生(Lesson 2: Read with Theories in Hand Because Theories Increase Requisite Variety)。
Weick認為,理論就像是多功能的感測器一般,理論越多,對複雜的事件,就有越多種解讀的可能性,這就是必要而彈性的多樣性(requisite variety)。Weick引用Schulman(1993)所提出的理論寬裕(conceptual slack)的觀點。Schulman分析美國亞利桑那州迪亞布羅峽谷(Diablo Canyon)的核能電廠發現,許多作業流程、會議、協商等,在一開始似乎看起來相當混亂而不相關,但透過不同的觀點分析後,也就是透過所謂理論寬裕的視角,進行多方透視後,卻發現這些事件的背後,都指向同一個意義,那就是維運核電廠的操作可靠性。「唯有豐富的理論,才能看到豐富的解讀。」

第三是透過豐富的比較(Lesson 3: Rich Comparisons Breed Future Richness)
Weick以Parmenter(1968)的作品來說明「比較」的重要關聯。下次你到博物館,不仿先買些和這個博物館裡的作品有關的明信片,然後再按圖索驥,尋找相關的「真品」好好比較一番。你將會發現明信片上仿製品,有多麼的不足與匱乏。換句話說,透過仿製品的反差,透過仿製品的線索,你將會驚訝地發現真品的高度豐富性

第四,過度簡化的說理,表示你並沒有付出關心(Lesson 4: Simple Accounts Mean You’re Not Paying Attention)
Weick提出,如果事情太簡單,如果你故事裡的主角太單純,不是因為故事不好,而是因為你沒有付出關心,心思不夠敏銳的緣故。這種故事,寫成案例,只會誤導讀者,看不到真知灼見。你必須拾回過去。過去和現在不會一致的,而是複雜的,是很多「理應該如此,但事實上則非」的衝突點。Weick指出,我們常常假設過去是靜止的,是封存的記憶;然而,如果我們回到過去,進入故事主角曾遭遇的事件,你就會發現許多動態的過去,和現在是相矛盾的。如此,你才會找到豐富的故事。

第五,試著不先下結論(Lesson 5: Adopt an E-Prime Mind-set)。
Weick提出一個讓故事豐富的小訣竅,那就是不要先急著下結論。這就是所謂的「e-prime」。與其說:Wanger Dodge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。Weick會強迫自己用另一種表達方式,例如:Wenger Dodge獨自調查火災事件,未具體說明理由就下命令;他假設別人所看到的,就如同他所見的;他高估同事的能力。換句話說,Weick將更多的心力,放在特定的、情境的以及突發的狀況上,而不遽下結論;這樣的呈現方式,也讓故事變得更為豐富而真實。

  就像Weick所說的,許多事情的真實樣貌,其實就近在眼前,昭然若揭,只是我們沒有看清楚而已看清楚真相,讓故事更為豐富的方法,就是謙虛的回到故事的過去,回到文獻的基礎,回到理論的對話

Karl E. Weick (2007), “The Generative Properties of Richness,”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, Vol. 50, No. 1, 14-19.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