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 碩士班研究生手冊
I. 引言
A. 文獻回顧不只是學術要用到,產業的產品開發也需要用到文獻回顧
l 產業與學術的關係是層層分工,環環脫節
v 最好的學生做沒有創意的研究,用最不好的學生做最有創意的研究
v 為什麼都是研究抱屁股文章的東西,不是作對台灣有幫助的東西
l 台灣的產業被壓在國際分工很低的位置,幾乎只做製造(低成本、短時間:要解決的東西是人家五到十年前做過的東西)
l 台灣的產業沒有辦法用「創新」賺錢
l 台灣生產的東西幾乎都是國外已經生產過的東西,台灣一直是扮演老二的角色(產業界、學術界)
B. 大學之所以可以接受社會這麼大的補助,應該對社會有所貢獻
l social contribution(SCI=Social contribution index)
l 如果可以把學術所受的訓練運用到產業界,會有更大的貢獻
C. 產業求快(六個月內要做出來),幾乎變成只是抄襲,這樣只需要Hand on的人
→改變:做「文獻回顧」:
(1) 看有沒有人做過(全世界做這個題目有關的研究:優缺點,用了什麼方法)
(2) Smart study(要一個月內做好文獻回顧)
n 每查十篇論文,有幾篇論文是你覺得後來有用的文章?
l 人的聰明程度差不大,但是技巧程度差別很大
l 畢業了訂五篇PAPER,有幾篇PAPER可以有用(兩到三篇)(閱讀能力有所提升)
n 台灣的學生只要一離開台灣就會變得很優秀
n 聰明是不會變的。做研究,跟再聰明的老師也不會變聰明。跟老師是學方法;方法是可以學的,改進的
n 學術圈是什麼?老師做的所有決定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
n 什麼叫做學術界(academic community)?要討論
II. 為什麼要做文獻回顧?
A. 學術界慣例:
l 不要閉門造車:所寫的東西扣掉人家發表的東西,才是你的學術貢獻
l 站在巨人的肩上:
v 免費的idea你為什麼不偷
v 雁行理論:雁子飛行
u 雁子是輪流當老大
u 要學會跟在老大後面
u 人家走過的路(二十年),你一個月就讀完了
←你是老二,為什麼要做老大的事?
→你要學會老二的飛行姿勢
B. 產業界現實與需要
l 價格只有一半,性能必須相近,研發時間與成本低的驚人
l 只生產既有產品,核心技術多半出現在國外的十到二十年前的期刊論文
l 必須善用國外既有成果縮短開發時間(文獻回顧最主要的原因)
n 忘了你大學的榮耀:碩士班的讀書方式和大學的讀書方法不一樣
n 在學校學要業界學不到的,學在業界覺得很沒有效率的東西(就是要用很沒有效率的方式訓練你兩年,讓你離開學校的時候可以很有效率的做)
n 做文獻回顧只要幫忙推到離問題最近的地方就好
C. 期刊論文與論文的差異
l 課本是有組織的材料,逐頁讀下去;(所有的東西都被苦心安排過的;前面是最簡單的東西,後面是最難的,後面的東西是有前面一大堆東西的鋪成)
l 論文是無組織的材料,要自己決定閱讀的次序:必須要有辦法忍耐每一句都讀不懂
l 課本是self-sufficient and self explained;
l Journal paper給誰讀的?給有博士學位的人讀的,讀不懂很正常
v 論文都都很難,每一篇都不讀不懂,要自己跨門檻(進去就出不來)
v Literature review讀不懂很正常,是要有人教的
n 沒有reviewer paper,所有博論彙整起來就是reviewer paper,沒有博論把所 有introduction合起來就是reviewer paper
D. 期刊閱讀技巧
l 論文搜尋靠自己,有沒有找齊,要自己判斷
l 所有的技巧都是策略性思考
1.沒有問題就不要讀:讀論文是為了回答問題 2.文獻回顧前面花的最可觀的就是去找keyword n 嘗試找新的keyword n 要用別人用的keyword,不要你用你的keyword n 找出來誰做過這個題目 l 想像是那個系所會做,進那個網頁找教授(找世界前十大大學有沒有那個系有教授在做) l 找keyword最快的方式就是嘴巴問 v 還沒有找到keyword,問人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v 打電話、email、去一趟 3.給你一個題目:你要去確定哪些是你要讀的,哪些是你不要讀的,你要去確定你閱讀的範圍 4.每一篇PAPER用N次貼貼起來,標好不好讀、重點是什麼(ranking:好不好讀、概念→排讀的優先順序) 5.不可以逐行逐頁地讀懂:要跳著讀(回答預設的問題,核驗)初步的腹案 6.不可以一次讀懂全文,要分好幾次讀懂 n 第二次讀是為了回答第二個問題; n 第三次讀他,取得我需要的資訊就離開他; 7.一次可以讀完很多PAPER,但是真正全部讀完的可能只有4,5篇PAPER 8.讀懂一篇用十篇PAPER |
E. 期刊閱讀後的分析
n 我們不喜歡你的論文,可是我沒有看過有學生讀過這麼多篇論文
1. 進任何一個領域就是分門派:最大的優點是什麼?最大缺點的是什麼?這一定都會有共通點
2. 只要把每一個派別念完了,你就會知道在那邊一定會出現什麼問題
n 這到企業界去開發任何一個產品就像要寫的研究
l 有哪幾家在做
l 既有產品特色有什麼策略
l 有什麼優缺點
l 產生產品的想像
l 做出特定市場需求、市場區隔
III. Literature survey的「境界說」
n 找願意教你的老師;找願意教你的學長,然後把這篇PAPER重新讀一次
A.初階
n 初一階:找到有用的論文(不見得馬上就找到有用的論文)
n 初二階:找到所有相關的論文(無漏)
n 初三階:找到所有相關的論文(命中率高:離開學校應該要有的能力)
B.晉階
n 高一階:應用找的點子(知其然而不知)所以然
n 高二階:發展或轉化你找到的點子(有小聰明)
n 高三階:找到所有點子的最佳組合(知其所以然)
l 讀完人家的東西知道他好在哪裡,知道竅門在那邊
l 文獻回顧就是要做到這種程度(要有能力做到人家隨便抽一篇PAPER就知道他在做什麼)
C.高階
n 晉一階:讀遍所有的論文只找到部分有用的點子(讀的量非常的龐大)
n 晉二階:找到所有論文找到所有能用的點子
n 晉三階:讀最少的論文找到所有能用的點子
IV.論文分析與報告的層次(段數)
A. 層次
1. 學徒:拿到就讀,讀了都不懂,換一篇讀,怎麼都讀不懂
2. 一段:拿到就讀,有能力讀懂,照著報告
3. 二段:挑重要的讀,報告時知道論文的重點
l 已經有分辨、篩選、排序材料重要性的能力
4. 三段:挑重要的讀,有能力分析論文的優缺點
5. 四段:有能力分析論文的優點在什麼條件下必然成立,也知道缺點在什麼條件下會出現
6. 五段:有能力從宏觀的觀點評論論文的優缺點、貢獻與價值,優缺點成因,以及改善的可能性與關鍵性的困難
B. 讀不懂很正常
n 念博士就是念一堆讀不懂的PAPER;讀不懂是很正常的事,可是不會是全部都讀不懂
n 知道問題答案最快的方法
1. 猜(可能會猜錯)
l 對不懂的東西敢猜測是做研究非常重要的技巧
l 要告訴我有沒有人做過
l 什麼系的人會做過?
2. 問別人:那個實驗室的博士生(上網查;錯了沒關係,再問)
n 要有辦法不做實驗就知道他會有怎樣的結果,因為他是會在哪些條件下成立
l 每篇PAPER你都讀不懂,但是你要知道他的缺點在那邊
l 論文的優缺點你有辦法分析出來,你就可以轉化
l 用想的把不需要做實驗的東西刪掉,只做哪些需要做實驗的東西
l 在台灣的環境最重要的是「時間」
C. 論文的組織架構
1. 摘要:問題、方法、優點 l 最早的時候只要讀論文的題目和摘要 l 不相和、不相關就可以丟掉 2. Introduction:既有方法分類、優缺點 3. Main body:問題定義、假設、方法演繹(通常都是讀不懂的地方) 4. 結果:凸顯定量的成效 5. 結論 |
D. 投影片的製作是很重要的事情
l 投影片的編排有次序
l 懂不懂引導一個門外漢,可以讓門外漢在半個小時內讓人家知道什麼是重要的是
V. 文獻回顧所需要(培養)的能力
A. 資料檢索的能力(最短時間內找齊資料)
B. 資料篩選的能力(回答問題所需的最少閱讀量)
C. 閱讀能力(安排閱讀次序的能力)
D. 分析能力(市場產品競爭力分析的能力,產品研發路線的策略性分析)
E. 不費力地創新的能力(優質產品的創新能力)
F. 讀別人的裡面有寫他人的優缺點(introduction)
VI. 學術論文獻的分類(從上而下大致是閱讀的容易度)
A. 教科書(是最好讀的)
1. 只要離開大學部,就不要從頭讀起
2. 先翻索引找出你要讀的那個概念,然後先不要讀懂,找出你15個不懂的字,然後在往後翻,不斷地來回翻,然後再排順序,這樣讀的精準度會比整本讀完的高
3. 回答一個問題,讀的東西越完整,腦筋會越糊塗;讀越少的東西會越精準
B. 專書附完整參考文獻,索引書(給碩一、碩二的人讀)
1. 讀不懂去讀相關領域的教科書
2. 或同時在去找好幾本的索引書,把所有的書攤在桌子上一起讀
3. 取得任何知識,要用最精簡的方式
4. 要用多本書來回答一個問題,沒有辦法回答問題的時候,就要去問人家(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)
C. 專業雜誌:寫給實務界的人看(會有一些簡單的敘述,對於專業的東西會有一些簡單的定義)
D. Tutorial papers(指導入門者,用大學部的術語開始定義起)
E. 研究報告(monographs)與博士論文(對入門者很重要,通常有相當完整的reference)
F. Reviewer paper( survey papers)
1. 已經是專業,只是告訴你全部加起來的知識在那邊,怎麼分門分派分類
2. 基本上沒有什麼術語,這邊基本上會有很多人在講人家有什麼優缺點,有什麼門類、有什麼訴求、優缺點、人家想要避免些什麼、最主要問題的特質、方法成立的條件是什麼→你用什麼方法是在什麼條件,可以解決他的問題
l 所有的方法都有在某一個應用場合是最好的(他所有的優點都會表現出來,他所有的缺點都不會顯現出來)
l 根據題目的特性,有兩三種方法可以去做,大概百分之八十的PAPER只讀introduction
l 這樣基本上可以讀完journal paper 的introduction
G. Journal papers
H. Conference paper
n 不到必要不要讀conference paper
n 因為品質比較差、writing比較差
VII.論文閱讀(回答問題)的首輪次序
A. 這問題主要特徵(給定什麼?要產出什麼?)
B. 他有什麼已知條件
C. 這個問題有何重要性(應用場所與價值)
D. 這個問題的主要訴求(想要達成的目標)
E. 這個問題的主要困難點
F.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種類(要分類)
G. 這些方法的主要優缺點是什麼(要根據這些東西選擇你最主要的方法屬於哪一類)
→
l 根據以上資訊,重新核驗自己的問題屬性,明確釐定研究目標,以便遴選一個或數個主要的方法類別,作為文獻搜尋與分析的目標
l 沒有前提,不要下任何結論。我不要你的經驗,我要你的理由,論證給我聽
l 告別大學生的習慣:敢於想像,小心求證
v 讀碩士不是要解決一個問題,是要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
v 別老是想逐行讀懂
v 不敢發揮自己的想像,論文沒寫的就不會
v 要敢想,要敢問;先問再猜
v 猜錯最好,這樣你才會印象深刻
v 要動員你的既有知識
v 不要把碩士當工專念
l 文獻結束的地方,就是研究開始的地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