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最近遇到許多博班生在抱怨退稿頻繁,直嘆評審不公、命運乖舛、人生滄桑。我問他們知不知道學術期刊運作的方式,沒有半個人知道。後來,參加數個台灣期刊的編輯委員會,發現多數委員對國際學術期刊(正規)運作方式也不全然熟悉。於是,我終於了解,有一堂課在博士班課程中忘了被放進去,那就是「學術期刊運作法則」。所以,我回來趕快幫我家三位大朋友補課。

先談談台灣的學術期刊吧。在台灣,要成為TSCI(Taiwan Social Citation Index)級的期刊,必須遵守五項規範。第一,內稿不能太多。例如,交大出的期刊如果都登交大師生的文章,會被扣分。第二,審稿速度太慢(三個月),扣分。代表期刊運作機制有問題。第三,絕不可脫刊,一年兩期就要準時出兩本,四期就四本,不可延期或空檔(缺稿)。第四,每期不可有低於四篇文章,但是若越過六篇也會被扣分。第五,接受率不可太高,一般台灣國內期刊約40%接受度,到50%就是很嚴了。不過像Information Systems
Journal是國際二級期刊,接受率就只有12%。

但是,遵守以上五點不會讓該期刊成為頂尖學術平台。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心。讓我一一道來。

一. 主編強不強?
很多學術期刊找的主編是用來做行政工作。如此,該期刊一定會被評很差。主編一定要強者,發表過不錯的作品,而且受到同儕尊敬,德高望重者佳。主編的工作不是只有發稿子找評審,他/她必須為期刊定調,找出期刊特色看到一份稿子,主編要有敏銳的眼,知道什麼稿子能收,什麼稿子不收

二.有沒有副主編?

我覺得台灣期刊主編的角色沒扮演好。每次看回覆只不到一頁,評審A說不好,B也說不好,就退稿。奇怪了,那要主編做什麼?一份正規的期刊,在主編之下要有一組副主編,或稱為領域主編。他是專業把關者,負責看完稿子之後,太差的直接退稿,不浪費評審時間。他們也依據學科與方法取向找到對的評審。

如果評審A說不好,B說好,副主編不能馬上找個C來參與意見。副主編要有專業的膽識,不能人云亦云,能依評審意見做出裁示。副主編的報告,通常不會比評審短,而且會具體協助作者研擬修訂方針,主動裁決不合理的評審意見。但是,這種副主編需要長期培養。

三.編輯群陣容堅強嗎?

這陣容決定評審的品質。要是主編都找「自己人」來當編輯群,不是好事。唯才是用,才能使期刊產出好作品。

四.出過幾篇代表作?

常,我們看一個期刊頂尖與否,是看有史以來期刊出了幾篇叱吒風雲的作品。好作品都不來你的期刊,品質絕對好不了。審查時,我也會看該期刊都是那些作者在投(以查看是否有作弊之嫌),是否有跨區域的作品(例如,香港或新加坡學者與台灣學者合作,不會近親相衍)。

所以,博班生聽好,知道以上「法則」,你就不會再成為「不平先生」或「忿忿小姐」。這就是江湖規矩。我也決定了,這學期開始要對我自家的博班弟子下重手,希望培養出未來的專業副主編。

同學們,別恨我,為了國家與萬世太平,受刑吧!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