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3/28
壹、從科學哲學談學術創造力
一、引言
l 牛頓「發現」萬有引力
n 精緻的理論是由「上帝」創造,人只是盡力去「發現」;只有上帝可以「發明」:實證主義
二、台灣學術競爭力之國際比較
(一) 台灣最大的資源是人力。如果台灣學術界的研究不能成為國家發展重要的後 盾,台灣的發展不會有前途
(二) 學術競爭力代表一個國家創造力是否有充分發揮
- 大學量多、PAPER多不代表學術比較好
- 更重要的指標是質的指標(研究的品質):引用率
l 台灣最不應該跟美國(大國家,地大物博)比;不應過份推崇美國,台灣應該和台灣差不多大小的國家比較
(1) 台灣應學習的國家:以色列、愛爾蘭(以小博大)、芬蘭、荷蘭(十四所大學,三個工學院)
(2) 台灣常瞧不起的國家:研究品質與泰國、菲律賓、印尼的SCI與SSCI差不多
→學歷如果沒有實質內容是沒有用的
(3) 日本是明治維新之後,東亞國家中台灣應該學習的國家。日本八、九個拿諾貝爾獎的學者不是由西方國家培養出來的,而是日本本土培養的。其原因在於日本的研究強調問題解決取向,學者為了解決自己研究上的問題,實驗的儀器都是自己研究出來的。但是,台灣都是買技術已經成熟的貴重儀器,不過怕用壞,所以又不常用,無法真正做出突破性的東西。
(4) 新加坡、南韓、大陸
l 南韓量比我們多,但是品質沒有比台灣好很多
l 新加坡雖然大學少、人少,但是學術論文引用的品質卻比台灣好很多
l 大陸最近投了很多錢,論文的數量衝得很快,但是品質目前仍比不上台灣。可是台灣如果再不努力加強研究的品質,就會和大陸的學術發展出現死亡交叉率,再也趕不上大陸
三、邊陲國家的歷史處境
(一) 核心國家:每一套哲學背後都有一套系統性的思考,所有的學問都是以哲學為基礎。科學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有互為體用的關係。西方國家的發展均是從內而外的發展。
(二) 邊陲國家的發展是由外而內的OEM。東方的東西是智慧,不是哲學
(三) 台灣很多大學都是教學生技術,不教學生怎麼思想。對於哲學只是望文生義的理解或字典式的理解。實證主義的觀念非常淺薄的概念,只是素樸實證主義的研究
貳、心裡學在台灣的發展:回顧與前瞻
★柯永河<我心目中的台灣臨床心裡學:過去與前瞻>
一、把PAPER全部放在一起,就等於全部的哲學研究?
l 實證主義的哲學
l 誰統治科學觀?
二、科學史分類
1. 內部史:什麼時候作了什麼研究、發明了什麼東西
2. 外部史:每個學校、系所都會有的:光榮的發展?
☆台灣的社會科學研究需擁有一個或數個核心理論,且是台灣特有而其他地方沒有,可以其他地方平起平坐,或甚至優於且可包容其他地方的理論在內。否則台灣的社會科學研究充其量只能稱做是「在台灣」的社會科學研究,而不能被稱為真正的「台灣社會科學研究」
l 升了教授之後應該要思考人生的路途
1. 繼續做有的沒有的PAPER
2. 到私立學校
3. 去當官
4. 想一想把過去實務經驗想一想,建構出自己的理論出來
←但是,等到升到教授才來發展理論已經太晚了,因為西方的理論都是在學者很年輕的時候發展出來的
★《科學哲學與創造力》
l 「沒有科學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;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是盲目的」
l 台灣社會的發展是既空洞又盲目
n 不講知識論,也不講道德(專業倫理)
n 有山頭,沒有學派
參、《社會科學的理路》:實證論VS後實證論
l 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寫出來
l 看整本書不懂理所當然,整體與部分不一樣,上課聽才會懂(黃教授腦袋才有那個整體),或是可以上部落格搭配著影片看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hkk2009@kimo.com/
l 一到三篇談事物,四到六篇講人、講語言
一、哲學最重要的三部分:本體論、知識論、方法論
(一)本體論很重要,先確定做研究的本體是什麼
n 從中西方哲學開始著手會很清楚:西方哲學第一個開始就是從語言下手,問:Who am I?
(二)要先看在現象背後的物之身,要知道脈絡是什麼
←台灣的研究(尤其是社會科學研究)只談方法論,本體論、知識論一概不談,也沒有老師會教。
(三)實證主義
1.實證主義重點在於東西是可以實驗、驗證出來的;經驗主義重點在於感官經驗
2.如要論科學革命論,應放入「科學哲學」發展的脈絡中
3.實證主義做學術研究主要就是將名詞加諸到外部的這世界
(四)邏輯實證論
1.原子事實:今天不變、明天不變、一直不會變的東西
2.科學只有兩個東西;邏輯、實證
3.把人通通都物化了
4.人只是真理的發現者,不是發明者
5.馬克斯背後的哲學基礎是實證主義(當時在維也納寫資本論)
(五)後實證主義
1.好的學者都回答重要的問題:每一個重要的思想家都在解決一個重要問題
2.愛因斯坦:相對論只是我的猜測
3.真實的真理、近似的真理
4.要從感官世界中去思考,是否在感官世界之後有實在的理論
5.雖然我在畫世界,但我畫的是、畫我的想法,我的世界
6.後實證主義的理論開始有某一個人的存在、某一個人的特色
7.如果只是在套理論,那麼沒有進步
Q:為什麼學了科學哲學之後會忘掉?忘掉之後不用之後也無所謂?
☆《儒家關係主義》
A:
l 西方國家哲學是必修課;非西方國家不懂西方哲學、脈絡,沒有自己的東西做不出來。回答很多學術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,是四十年的功夫。我不是一開始就可以想通這些東西,不是一開始就懂科學哲學。我是想了三、四十年,念到頭髮都禿了,才念懂.....我本來不是禿頭,我是想到禿頭的。
l 自然科學研究的東西是物;社會科學研究的東西不只是物。西方主要是個人主義作為預設,與東方用關係主義做出發會有很多不同。所以,引進西方理論會產生很多的不適用。在本土社會科學的問題,雖然我們長期落後,但是我們有很好的機會發展。西方理論常會有不適用的情況,所以建構一個適用的新理論是一個很好的機會。但是首先要先懂他們的東西(理解他們的理論與思考),才會知道機會在那邊。
l 很多東西不一定只有一個解答
- 西方訓練博士生很重要的事情是把所有相關的PAPER 「批判性回顧」過一次,用批判性思考找這些PAPER彼此之間有什麼衝突矛盾
- 每一個東西都需要清楚界定方能瞭解什麼叫做辯證
- 由西方科學哲學發展正反合的辯證,就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是怎麼進行辯證
- 要懂得去問關鍵性問題
- 批判式的文獻探討需要系統性思維
- 台灣的學術發展太重於形式主義,過渡強調論文寫作格式化,而不重視提一個重要的問題
肆、菲律賓本土心理學的困境
一、東方很多國家自從1980年代開始本土社會科學運動,但是很多國家卻只會蒐集資料,不知道怎麼發展理論,不知道怎麼突破。建構理論從來不是非西方人的傳統:
- 台灣1980年代才開始思考台灣本土心理學;菲律賓則是1970年代就開始思考本土心理學
- 菲律賓本土心理學的困境:
(1) 蒐集到很多當地的現象,但是不會發展「理論」
(2) 發展有自己的方法論,但是不會思考現象背後的理論,完全和主流的心理學派脫離
- 很多國際期刊有他的遊戲規則(他們的科學哲學),如要發展理論,一定要先搞懂西方的科學哲學,透過瞭解西方的文化脈絡、科學哲學,選擇性的引用
- 如果一直抱著反殖民的心態,反而做不出東西。不要從反殖民的心態,要變成後殖民的心態:吸收人家文化的精華,不是「反」
二、本土心理學的三種知識
(一)Habermas認為人受文化、語言的影響,人有各種不同的利益、興趣,建立出來的理論要滿足人各種不同的利益,解決人很多不同的問題。因此Karl Popper的理論出現的侷限,Popper的哲學只適用自然科學。Habermas批判理論與Popper爭論了十年,著有《知識與人類旨趣》。
(二)人如果要發展科學,應發展出三種不同的科學以滿足人類三種不同的「認知旨趣」
- 經驗的-分析的科學
(1) 人不是客體,是會講話、會行動的人
l 支配人的行動、思考自己的行動是「智慧」,不是理論。如儒道墨法的生活智慧長期演變為我們的文化
l 人蒐集到資料還要去思考他背後的理論、智慧是什麼
(2) 是屬於「後實證主義」的科學
- 歷史的-詮釋的科學
(1) 不同的國家、社會有其獨特文化
(2) 不是紀錄現在看到的現象,要透過文化、歷史是怎麼影響他背後的智慧思維
- 批判的科學
(1) 不批判抓不到痛處和癢處的
(2) 要瞭解由文化、歷史建構出來的社會解構才能作公正的批判,提出有利(力)的建議
l 西方的科學哲學一點都不難,只是懂不懂的問題。教改提倡:不要帶不走的知識,要有帶的走能力,但是現在台灣的學生、教授只有技術,沒有知識。西方很強調追求「有用的知識」。很多東西不能求快,有時候要花時間慢慢思考,一定要有系統去理解轉變西方發展關鍵的變化是什麼。過去由下而上建構模型的典範是錯誤的,如果只是光蒐集資料,不會建構出理論(如水桶理論:水倒進去,理論不會自己滿出來)
l 本土心理學不應過度切割,應將相互關連性整合起來
l 做質化研究不是只有訪談、自我敘說,要有理論敏感度,然後再進一步從事理論建構,以建構理論作為目標。如此方能做出有進步的學術貢獻
l 在學術界混很容易過日子,認真會很難過日子
l 台灣在談判領域上的機會
- 從結構主義去看
(1) 人基本上是一種心智,多種心態:不同國家的人有共通的心裡結構
(2) 一定要抓住哪些是人共同的,那是外在結構。同時,人也要去注意哪些東西是獨特之處,要理解內在結構
(3) 當把這些問題抓清楚,這就會是你的機會
(4) 你要說服他「你和他們那邊是一樣的,那邊是不一樣的」
(5) 越接近自然的結構,越不容易有問題
★韓非子《說難》、黃光國《反求諸己》
2. 台灣最好扮演的角色: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實驗室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