質性資料的分析究竟該經過什麼樣的歷程呢?這是從事質性研究者很難通過的關卡之一;也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技巧。最近,我參與中山大學蔡敦浩老師博士班的文本分析,從討論中有了一些體會;也就是體現(embodied)了一些資料分析的知識與經驗。加上雜事太多、許久沒寫BLOG,一時手癢;於是我動筆將這些「資料分析感覺」寫出來。


這個經驗也提醒我,「資料分析」原來是這麼細致的歷程;它不是機械式、線性的讀、寫、構思,而是讀、寫、構思背後的深度「思維」與「角度」的彈性轉換。也就是看到、並拿掉研究者自己「我執」的修煉,才能開採現象或資料更深層的意義。我從討論中的體會是:

「原來從資料長出概念(constructs)不是這麼容易;它不同於『數字的邏輯』,而是一種『語意的邏輯』;也就是資料分析過程中,我們對於資料不像是1,2,3…這種客觀數字直接的運用;而是從脈絡中推敲、細心思索資料意義的自我對話。」我想,這大概就是解讀資料的歷程。

突然間,我在心智圖上浮現一些想像,也試著從這個經驗中萃取出分析資料的三步曲:第一、放空的「讀」;第二、覺知的「寫」;第三層次化的「鋪陳」。以下的說明,也是我將「經驗」外化為「外顯知識」的歷程。

放空的「讀」
首先,當研究者閱讀逐字稿時,我們常犯一種錯誤,就是帶著自己的「執著」或既定的「角度」來讀文本。所以,我永遠是我,讀文本只是一種資料分析的形式;換言之,研究者再怎麼讀文本,都還讀出自己思維的框架。因此,解讀資料出來的意義,也是研究者「先入為主」的觀點;這也是我一直對資料的感覺不夠細緻,無法深入開採出資料深層意義的痛處。

為了開採出資料的深層意義,我們應該「放空」的讀逐字稿。換言之,訪談後的初期,我們應儘量讓資料說話,不要帶著腦袋的「我執」的角度去閱讀逐字稿。也就是念逐字稿時,我得時時提醒自己:「不要被既有角度綁住,也不要過度詮釋逐字稿的意義」。也要自問:「這到底是我的主觀看法,還是受訪者的意思?」

覺知的「寫」
其次,當我們讀過逐字稿後,接下來開始寫所謂的「受訪者文本,(受訪者文本,指的是一種研究者站在受訪者角度,重新再現資料的寫作歷程),也就是將逐字稿轉譯為研究者的故事」。當寫受訪者文本時,我們也要時時覺知寫作的「角度」與「關係」;否則,我們經常會犯兩個錯誤:第一、研究者常常過濾了現場脈絡,而以個人的角度、看法去撈資料。第二、研究者無心卻刻意用了「因果關係」重新去組織逐字稿。而這兩個錯誤正可以說明研究者污染了資料。

例如:「因為創業者不服輸的心態,所以去創業」。但是從故事脈絡中,並沒有這種強烈因果關係,而是一種且戰且走的過程。換言之,這樣的「因果關係」是研究者以個人的角度詮釋的結果;我想,這大概就是研究者污染資料的意思吧!

因此,我們可以試著用「第一人稱」的方式再現逐字稿,也就是站在受訪者的角度再現故事;所以我用「覺知」的寫來說明。可是,該如何「覺知」的寫呢?我個人認為是一邊撰寫、要一邊自問:「這是受訪者的意思?還是我的意思?」。當研究者能時時覺知寫作的「角度」時,我想,就可以體會「這樣寫合乎邏輯嗎?」自然可以提昇研究的「真實度」與「合理度」。

層次化的「鋪陳」
最終,資料分析、開採意義要能「見所未見」;我想,其關鍵就是要能從資料中萃取構念,再從構念抽象化成為很根本論點,也就是現象背後的本質,或所謂的「底層運作」結構。所以,我稱之為層次化的鋪陳(framing)。

簡單的說,這個階段是「從故事深化理論」,也就是開採資料的意義,轉譯為抽象化的理論。例如,首先,研究者能從「資料(data)」轉譯為「意義(meaning)」(往向長或往深處挖);其次,從「意義(meaning)」層次化為「構念(constructs)」;最後,「構念」又層次化為「論點(Arguments)」。

因此,層次化鋪陳的歷程是,「資料→意義→構念→論點」的鋪陳,即研究者能不能從「資料」撐出令人未知的「論點」。蔡老師在討論中用了一個比喻說明「資料與論點」的關連性:「我們在一堆沙(資料)中,蓋了一個城堡(論點);然而,實際上這些沙子(資料)根本不出城堡(論點)」

終究回到思維
讀、寫、鋪陳之關鍵,終究要回到思維。這個討論經驗與我資料分析的痛點提醒我,「資料分析」真得很難、細緻急不來;不過,也給我力量去重新翻出半導體的故事,開採資料背後的意義。儘管,此處我用「放空的讀、覺知的寫與層次化的鋪陳」來詮釋;不過,沒做過資料分析的人,應該還是很難體現(embodied)我的說明。因此,我認為關鍵還是「實做(practice)」,也就是「動手做、用腦想!」;在一次又一次的邊做邊學中,感受「讀、寫、鋪陳」過程中的體會。

我的提醒是,我們還是透過「思維」才能放空、才能覺知,也才能有創意的層次化鋪陳。這有點像一種能在「空」與「有」中修煉輪迴裡,要不斷調適自己的角度與受訪者的角度。換言之,於此過程中要不斷地自問:「這到底是受訪者的角度、還是我(研究者)的角度呢?」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資料分析 質化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